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爷爷种了很多很多的树,他天天给小树浇水施肥,小树渐渐长大了。眼看冬天来临了,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还不停地哆嗦着说:“好冷呀,好冷。”爷爷听见了不慌不忙地说:“别急别急,我来给你穿衣服。”小树不冷了。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爷爷热得汗流浃背,还不停地扇着扇子。小树见了,关心地说:“爷爷,爷爷,快到树荫底下凉快凉快吧。”爷爷不热了,笑了,小树笑了,我也笑了。
这个故事好听吗?它已经被编书的叔叔阿姨编到书里面了,小朋友想不想读?(想)但是小朋友在读课文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的生字宝宝,小朋友有信心克服吗?下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学学这些生字宝宝,呆会儿我们来做摘果子游戏。
二、游戏识字
(贴果子图)生字宝宝很害羞,都藏到苹果里面去了,在跟小朋友捉迷藏呢。
那只要小朋友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个苹果就属于你,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迷,编儿歌,讲故事等)
三、研读课文
1、第二自然段
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生字这一关,来祝贺一下,现在小朋友们读课文肯定容易多了。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课文,并找出哪一段是写爷爷关心小树的?指明读。
⑴冬天到了,天气会怎么样?北风呼啸,雪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这时候,小朋友会穿什么衣服?
⑵此时的小树已落光了叶子,光秃秃地站在那里。他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话呢?谁来做做小树,演一演,谁来做做北风、雪花。
⑶寒风中的小树真的很冷呀,我们该怎么办?好心的爷爷听懂了小树说的话,瞧!他笑咪咪地走过来了,爷爷来干什么?(看图说)
⑷爷爷给小树穿的衣裳是很暖和的,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暖和读出来。(指名读──比赛读)
⑸小朋友都喜欢当演员吗?(喜欢)那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请三名同学分别演爷爷、小树、寒风)
演后采访:小树你在寒风中觉得怎么样?
爷爷给你穿上衣服后你又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话想对爷爷说吗?
2、第三自然段
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服,小树不冷了。夏天里,小树又会为爷爷做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
⑴夏天到了,小树变得怎么样?(指导生说出:树叶茂盛,郁郁葱葱,像一把伞等等)
⑵爷爷在这样的树荫下,一边喝茶,一边扇扇子,觉得怎么样?这时候爷爷会说什么话呢?
⑶指导朗读,让我们把爷爷的凉快通过朗读读出来。
四、总结
冬天里,爷爷给小树穿上衣服,小树不冷了。夏天,小树为爷爷撑开小伞,爷爷不热了,爷爷还会为小树做什么?小树还会为爷爷做什么?
所以人和树的关系可密切了。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做很多事情。像有些小朋友在小花园里乱摇小树,这是不对的。小树会疼的,多少我们不仅要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也要爱护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爷爷和小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五句话,写天冷了,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天热了,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情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根据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第一课时可通过“看、读、演、议”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应该爱护小树,初步懂得一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衣裳”、“绿伞”在句子里指的是什么;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识“小字头”和“四点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
教学过程:
一、看——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
1.爷爷给小树“穿衣服”的活动画面,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什么。
2.爷爷在树下摇扇乘凉的活动画面,孙子高兴地在树下边跑边叫。
边出示图画边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再分别说说图上是什么季节,小树长得怎么样。爷爷在干什么。孙子会问爷爷什么,爷爷怎么说。可同位互说,指名说,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二、读——弄懂课文,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较短,且通俗易懂,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可这样引起读的兴趣:刚才同学们看得认真,说得更好,书上有没有你说得好呢?
1.图文对照,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把本课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在文中画出,并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情况
(1)利用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检查读书时可指名分段读、同位对读、指读全文。注意纠正平、翘舌音,轻声音节的读法。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4.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5.细读课文,引导自悟。
(1)说说小树在哪里。
(2)天冷了,谁帮谁做了什么?“衣裳”指的是什么?小树还可以穿什么“衣裳”过冬?
指导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3)图文对照,自学第2自然段。
天热了,谁帮谁做了什么?
“绿伞”指的上什么?并用“绿”练习说话。
朗读提示:图上的爷爷和孙子心情怎样?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4)齐读第3段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
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
6.赛读。
经教师指导,同学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这时可让同学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再比,可配上轻快的音乐。
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学生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练习。
三、演——深化理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灵活运用,借 ……此处隐藏18921个字……要与左边的撇对称。“撇和点”变绿色,点击鼠标,闪2下。
③ 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 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⑤ 展示学生书写的“不”字,进行评改。
⑵ 教师指导书写“四”字:
① 电脑出示带田格的“四”字。
② 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四”的第一笔在竖中线的左边,行笔向下略向右倾斜。电脑“竖”变成红色。
第四笔是“竖弯”,教师问:这是什么笔画,教学新笔画。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电脑:竖弯变成绿色,闪2下。
③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 学生独立书写。
⑤ 同桌同学互评并修改。
⑥ 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
5、同样指导写好“五”字。
6、将书上田格中“不、开、四、五”4个字各写一遍。
八、巩固练习
1、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个生字写3遍。
2、后练习3,读一读,说一说。
3、唱一唱《小松树》。
九、课外延伸
1、演一演《爷爷和小树》
2、读一读:树1
树是一座吹不倒的凉亭,农夫们累了,
就会跑到他那里休息,他从未嫌弃过谁。
树2
树有很多手 他想捉天上的云
他想捉天上的星星 树的头发很多
不怕动物的袭击 却怕暴风雨的来临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 什么?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教学难点: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具准备:生字卡,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用卡片复习生字,开火车认读,同时组词。
2.朗读课文(齐读)。
二.观察图画,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两幅图,同学们自己观察图画,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2.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爷爷和小树。
3.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
4,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件出示)一棵小树图,同学们看到了这是一棵小树,在课文中找一找,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棵小树长在什么地方?
2.读这句话。(即第一自然段),复习一下生字课。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仔细看看这幅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现的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一段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3.齐读这一段。
4.出示“暖和的衣裳”齐读
提问:暖和的衣裳指什么?
学生回答正确之后 问:爷爷为什么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
结果怎样?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
5.再读这一段。
6.“暖和的”(课件出示)
我们说“暖和的衣裳”,还可以说暖和的什么?学生练习说。
7.间休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看,什么季节到了?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3.齐读课文第三段。
4,课件出示,“绿色的小伞 ?”
谁能根据老师的投影来提个问题?
(学生提问后,学生讨论回答)
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结果怎样呢?
5.带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课件出示“绿色的小伞” 齐读
出示“绿色的”
还有绿色的什么? (学生练习说)
六.再读课文,回归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这就是爷爷和小树的故事,请你们完整的读一遍,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2.请大家再读一遍,你明白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读)小组汇报 (互相帮助,保护小树)
3.再读课文,带着爷爷和小树互相关爱的感情读(齐读)
4.小结:(指板书)引读。 冬天到了(生读)小树——(生读)
夏天到了——(生读) 爷爷(不热)
七.总结:
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这个故事,通过看图,朗读,提问和讨论,明白了树木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课后反思:
一.关于教材:在使用这本教材时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浓浓的至爱亲情。爱的情感渗透到方方面面。这篇课文也不例外,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设计教学时,我们由浅入深,从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到这种感情。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训练: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们采用“看图——找内容——提问题——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对刚进入学校的孩子很适用。到第三段时,就采取让学生自己根据填空设计问题的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符合了学生的特点。
三.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利用小组活动互助学习。教学中多次安排小组讨论,学习讨论很热烈。在回答问题
时,也尽量分配得当。
四.不足之处。令我感到分外遗憾的是:这次教学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发挥。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没有扑捉到,这是由于备课时对学生信任不够,与新理念有所背离。
课改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念正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反映了这种变化。
1.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坦诚的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如,“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都没有注意到。”“你帮助了我们大家,谢谢你。”只是平凡的几句话,就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受。每
个人都渴望成功,这样就更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对集体生活的兴趣,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2.注重榜样效应。在教学中把握好个体学生和群体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例如这样评价,“刚才那位同学读课文时,这位同学也看着课文,边听边看可认真了!”“自读课文的时候一些同学能用笔把小动物的名字画下来。”老师在全班同学中树立起“典型”,以珍视的态度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得到老师的重视,学生多么自豪。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觉得亲切乐学。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从“裁决者”转变为“促进者”,给学生发展性、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都能快乐、自信、充满朝气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