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高一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年味高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年味高一作文1没有了那震耳欲聋的鞭炮,没有了全家人围坐一起的超大屏电视,没有一个慈详的老人,她的笑,她的叮咛,她的唠叨。
一柱清香,躬敬的鞠上三躬,插在香炉上,随清烟缭绕的是十八年相伴的时光。
二十四栋老房子,这是我最早的记忆,每天放学回来,楼道里都会响起我“高亢”的声音“奶奶,开门啊”。而开门的,永远是那位慈详的老者。
过年了,大叔大伯姑姑婶婶们都会聚在一起,在这个小小的家里,煮上一锅香喷喷的莲藕汤,便畅聊起来。家族中,我排行最小,往往被大叔大伯们当作逗乐的对象,只有奶奶是永远护着我的,那才是年味啊。
一年又一年,孙子从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瞳瞳的少年,最终我和父母搬离了老房子,为了我的学习,也离开了我的奶奶。搬家那天,父亲将最后一件家具锁在后备箱时,我最后望了一眼老房子,奶奶站在三楼的窗边,隔着纱窗望着,目光是不舍的。
往后的时光里,每逢过年我们举家都会重回老房子,再次聚在一起。可哥哥姐姐们都已有自己的事业与家庭,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年味,再也寻不到了。
年味就这样淡了下来。
奶奶得了重病,搬到了我们家,二十四栋的老房子又要拆迁,两个重担一下子落在爸爸的肩膀上,一天一天心力憔悴,白了头发。
最后一年,奶奶是在我们家里度过的,我们终究也不知道奶奶最后一年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虽然空巢多年终有我们相伴,可全身已被疼痛侵袭,也许是在幸福与痛苦中度过的吧。
想留的东西永远留不住,终究被岁月的长河,奔腾的波涛汹涌而尽,只是让父亲始终愧疚的是那一天子子孙孙们没有一个人陪在奶奶身边。
也是那一年,旧房子也拆了,在荒芜的废墟中想找到一个熟悉的瓦砾都难。
家人年年相聚的故居就这样,也没了。
新年是在还建房里办的,二十二楼的高空,始终让人感觉不安与厌烦。纵然家人也全都到齐了,但那种畅快,亲切,那种萦绕心头的温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房子间被长明灯的蜡烛点亮,焚香让房间烟雾缭绕,伴随着我的记忆从窗外飘向远方。
可始终少了一个人的存在,望着窗外的雾气似雪一般,可曾知道,白雪丰盈的年,有你相伴,才有温暖。
年味高一作文2随着今年第一次飞絮的降临,越来越浓的年味便也迅速氤氲开来。
年味这个词,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对它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当我还光着小小的脚丫在地上快活奔跑的时候,我以为,年味就是甜甜的糖融化在最终还留有余味,就是大人们都从各个地方赶到家人身边其乐融融的样子;后来长大了些,我以为,年味就是大人们拍拍孩童肩膀并给予的大红包,就是夜空中绚丽夺目的烟花让人心醉;现在我俨然成为了一名初中生,稚气中也添了些成熟,年味在心中的定义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从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开始,我就知道:快过年了。可终究没有儿时那样跳起来的激动与向往,因为近来我的眼前总是摆着该完成的寒假作业和寒假课外班的练习,就希望过年那几天可以让我轻松不少,当然,现实也没有让我失望,因此过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享受轻松的转折点。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过年时的喜庆和热闹。大年初一的早晨,无论有多么困,各个家庭总会早起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它不同于以往的轻便,而是由大鱼大肉充替着,一年就这么一次,家里人当然得十分珍惜了,大人们大多忙着做菜,而孩子们也不会闲着,摆碗筷、整理桌椅的都有,餐厅里,大家争相说着吉利话,祝福语……那时候,尽管夜色还是黑暗,但家家灯火通明,说笑祝福声不绝于耳,便也不觉夜晚阴凉冷寂了。
这次过年,也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们,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爷爷。过去的那一年,爷爷生病了,以前的他每天都会早起出门晨跑,自从那次病倒,也袭走了一些原本的活力和光彩。现在的他脸上布满了沟壑和皱纹,常坐在椅子上用只剩两张皮的嘴唇持续地一张一合,和身边的人说起“从前”。他的声音有些许微弱,幽幽的,嘶哑的,谈起的陈年旧事中夹杂了不少感叹,他总对我表现出一种异样的热情,让我上前,伸出枯干的手掌摩挲我的脑袋,他看我的眼神是浑浊的,但是有光甚至夹杂着一丝羡慕。我知道,他眼中的光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想起陈年回忆时的美好和幸福,而羡慕是自己老了,哪怕心有余也力不足了。所以说,年味中还夹杂着惆怅与感伤。
在如今脑海的定义里,或许这就是年味了。
年味高一作文3今晚除夕,爆竹声中旧岁辞,在外的亲人们都回家团聚,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暖入人心的年味。
下午,一大家子都到齐了,我们聚在一起讨论这大年三十该怎么过,大家各抒己见,意见分坛,连平时都不怎么讲话的舅舅参与其中乐呵呵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就爷爷的老家水府庙去过大年。
一路上阳光明媚,我们一大家子足足做了五辆车!伴随着一路欢声笑语来到水府庙,旧地重逢,水府庙越来越美了,平坦的小路两旁都是绿水青山,在往前走就是一片大水库。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张开手跑着,拥抱着这里独有的风景,对故地来了个别样的问候。
到了家,轻轻推开铁门,便看到爷爷奶奶忙碌的身影,小辈们一哄而入,大声祝福爷爷奶奶新年好,爷爷奶奶的脸笑成了两朵美丽的菊花,这就是我们一家人年的开始。
厨房里,妈妈和阿姨们都在帮忙,妈妈一边切着菜一边和奶奶闲聊,阿姨们有的洗菜有的端盘子,一片和谐的年味画。另一边爸爸和家里长辈们在闲聊去年的琐事,一群人嗑着瓜子不时哈哈大笑聊的不亦乐乎。
不一会饭上桌了,大家围着一个大桌坐下吃饭,我不禁回想有多久没这样一起吃过饭了,团聚真好!亲友围在一桌,外面爆竹声声,屋里暖气融融,觥筹交错,祝福不断,我给妹妹到了杯果粒橙,她大声道了谢,并祝福我新的一年学业进步,开开心心,都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欢喜的捏了一下她的脸。
映衬着新年新气象,我带着弟弟妹妹唱起了新年好,歌声洋溢在餐桌上,屋子里所有人都在笑着唱新年好,爷爷还用毛笔字写了"家和万事兴"浓浓的幸福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爱的年味呀!
吃过了年夜饭,弟弟妹妹迫不及待的把烟花拿出来,对着长辈们撒娇要放烟花,我们在空地上一点然,瞬间烟花照亮了夜空,五彩缤纷,20xx年的倒数声响起,新年到了!
听着新年的欢呼,我默默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家人平安快乐,希望家人越来越好。
温暖的年,幸福的年,快乐的年,这个年充满了年味,那是亲情的味道呀!
年味高一作文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作家王安石写的古诗,可以说明春节的习 ……此处隐藏4566个字……,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的习俗都少见了,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了,那么请问,实实在在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
当外国为中国春运规模之大而感慨,连纽约帝国大厦都为中国年而亮起喜庆的红灯时,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年的“年味“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了呢?
年味高一作文10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年味高一作文11大年三十的下午,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后,我们一家人到达了乡下的房子。
这是我爷爷奶奶的住所,平时我和爸爸妈妈外婆都住在长沙,只在逢年过节时我们才会回来。每一年的春节我都是在乡下过的,所以自小那份热闹就印刻进了我心里。可今年,我却很明显地感觉到,乡下这一片是实实在在地荒凉下去了。
记得在以前,过年的时候自己家里和邻居家里都有很多人,大家来往串门热闹非凡。有时还会有玩龙(舞龙)的队伍,从镇子上一直玩到山上,火红的队伍在小路上蜿蜒千里。我和妹妹会被领着到周围邻居家里去拜年,一去就是好几个小时,豆子芝麻茶可以喝到饱。可今年,家里周遭只有5户人家亮着灯,就这一点星亮被周围黑峻的大山衬得极其微弱。我和妹妹出去没到20分钟就回来了,发现自家堂屋里也冷冷清清的没有几个人来拜年。今年的年味,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已经初初显露出了它的寡淡。
而在平常,等到初一上午就会挤满人的屋子,今年除了回来过年的我们家四人和姑姑家三人,竟再无其他人的身影。以往那些本就只在过年见一面的亲戚,今年却是连一面都没见到。穿梭于屋子前后,那一点冷清慢慢渗进了心里。常和我们家一起吃饭的邻居大婶去城里儿子家里过年了,镇上的奶奶的朋友也不再住在这边了……今年的高坊,真可以说得上是人烟稀少。就连我带着我家狗狗在路上散步时,都不用像往常一样时刻注意有无来车。
高坊离长沙并不算远,而且镇口子上就有班车坐,加上几乎各家都有儿女在长沙发展,近两年乡里空置的房子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导致今年的年味,远比不上以前的年味浓厚。
我想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吧。虽然这几年有很多人因为经济发展而到乡村体验农家乐生活,城里也相继有更多的人回到乡村,但春节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应该在哪里过年是件不算小的事情。所以在多方权衡下,选择不回乡过年的人还是占多数,且有增加趋势。况且就算是就在城里过年,年味一年一年淡下去也是有目共睹的事。电子红包盛行,视频拜年新颖,各项活动丰富,使得传统的走亲戚拜年时间被压得越来越少。
年味的寡淡,也许也是另一种与时俱进吧。我不想用悲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既然它已经发生,那我想做的是接受它,顺应它,然后把它赋予一些创新和新颖。或许,在形式上,年味在今天寡淡了下去;但在情感上,年味会在明天更加浓厚,更加贴切我们的生活。
年味高一作文12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